欢迎访问湖北新闻网网站
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
汽车商情 民生新闻
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
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
美食文化 名人动态
时事观察 女性健康
法治生活 男性健康
大型活动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
健康卫生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
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
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
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
报料投稿 招商加盟
今天:
您所在的位置: > 科技之窗 >

南方人物周刊(9)

时间: 2014-03-05 02:45 作者:威展 来源:网络整理

不理解?我喜欢看历史片、读历史书。 Q:你对这个时代有什么不吐不快? A:年青人该做诚实的学问、做正直的人,不要急功近利。过分看重应用,其实扼杀了一部分人的创造力。我觉得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,应该有一个学术环境,让一些年轻人真正有创见地做一些工作。 Q: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,你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待? A:当然会有影响,在国外有破产的科研基金,但我认识的朋友……还没听说谁受冲击。另外,金融风暴对国内引进人才,更可能产生好的影响。 Q:你觉得当今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? A:没有理想,缺乏精神支柱。 Q:你如何理解“青年领袖”一词?在世的人当中,你最钦佩的是谁? A:我觉得领袖应该不仅是自己取得了什么成就,而是可以影响一些人,引起大家共鸣的人。 有些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,我会佩服,但不会崇拜。当然,如果一定要找的话,可能是父亲。 Q:责任和个人自由,更看重哪个? A:我对责任可能看得更重一点。“无私奉献”这个词,我从来不要求自己这样,也不要求周围的人这样。对个人利益的追求,跟对这个国家、对社会的贡献,是可以放在一起的。 没错,在中国,一个好的政治家对国家的影响大于科学家。但从长期、从更广泛的地域来看,真正好的科学家产生的影响,比政治家要持久得多,比如牛顿,比如爱因斯坦。 Q: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? A:这个要看情况。比如我每天早上8点钟起床,通过电话给身在美国的儿子和女儿讲个故事,那边刚好晚上8点。那时候,哄他们睡觉最重要。 Q:你觉得自己幸福吗?有没有不安?最大的担忧是什么? A:日子过得还行,很充实。不安?当然有。最大的担忧永远是力不从心。 施一公 1967年生, 1990年从清华大学赴美留学。1995年获得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学位。1998年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。2003年被聘为正教授,时年36岁,是该校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。2008年回国任教。 36岁,被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;40岁,拿到终身讲席教授。在清华园,他被亲切地戏称为“大牛”。在放弃了海外名校的高薪和荣誉后,这位世界顶尖级科学家最终回母校效力问他:对你影响最大的书、电影是什么?沉吟良久,他字斟句酌地回答:“长期地说,没有。”

但他同样会字斟句酌地说出一句很文艺的话:“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表面现象统治和笼罩的世界里。”这句话不只是抱怨,他是认真的。

凤胎儿女的照片,还有一排颜色鲜艳的带拼音的故事书——这是给孩子们准备的。 5月下旬,他要去美国搬家,把整个家搬回北京,太太和孩子也回国。因此他无法参加本刊将在北京举办的活动。他妻子也是清华大学生物系的本科生、约翰-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,目前在美国强生公司工作。记者问:“那不是太可惜了?”他反问:“那你说怎么办?” “科学是高尚的,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” 这是个很认真的科学家,而对另外一些带“最”字的“限制性很强的问题”,他会觉得:“回答起来比较不可能。” 最满意的工作是什么?“那只能是我正在做的这个课题。” 问他:对你影响最大的书、电影是什么?沉吟良久,他字斟句酌地回答:“长期地说,没有。” 但他同样会字斟句酌地说出一句很文艺的话:“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表面现象统治和笼罩的世界里。”这句话不只是抱怨,他是认真的。 他说:“咱们国家太看重外表。比如,只有在中国介绍学术人物的时候,先介绍其领导职务,然后是比如院士、获奖等等,最后才提及是某某教授。”他觉得,这样不好,“这个人会被神化,对青年人的影响尤其不好。” 他甚至说:“两人认识了之后,在平时的学术、生活交流中还称呼头衔,我觉得那是对一个人的讽刺和对科学文化的鄙视。学术人之间,互称‘老师’足矣。” 说到4月底刚刚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前辈师友蒲慕明(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部主任),“从前我总是叫他‘蒲先生’,他坚持我们叫他老蒲就行了。” 传说中的大科学家都是谦虚、治学的圣人,对名利毫不关注。传说:“那些得诺贝尔奖的人,都是半夜被叫醒,然后觉得很意外。” 他批驳,“那不是真的。他们意外的是半夜的电话,而不是获奖。我还真不认识哪个诺奖获得者认为自己不该得。大家打破头地往里挤,一次次坐飞机去斯德哥尔摩游说诺奖委员会。如果得不了,心情郁闷,有时还会写很长的信抗议。” 他说:“科学是高尚的,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,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淆、把科学家神化了。” 他会反问:“对名利的追求同样可以作为科学的动力,为什么一定要探索未知才是科学的动力呢?” 谈到自己“大牛施一公”的名声,他叹了口气,说:“看现在网上炒的、骂的,甚至支持的,其实了解我的并不多。” 他说:“我很希望大家知道我是个很正常的有理想、有追求,但也有私欲、有平常心的人,只是在过去的20年里,学术做得还可以。” 这一年 一个人回到清华的这一年,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。早上8点多去实验室;吃饭,在食堂解决;想运动的时候,去操场跑几圈。住处离学校近,走路15分钟,骑车 5分钟。他还特意去旧车铺买了辆旧车代步。 对回清华后的第一年,施一公自己的评价是:“还行。”他给自己打了80分。 采访那天的下午5点,他要去练习长跑——这是很长时间以来,隔天一次的练习。跑步,不是慢跑几圈的那种,而是正经地换上背心、短裤。先慢跑两圈作为热身,然后拉伸、扩胸、压腿……一系列准备活动结束后,卡着秒表,一圈圈计时。最后分析:何时该加速,哪一段还有潜力……据说,是在为3天后的教工运动会作准备。“已经准备好几个月了。”一位从实验室被“忽悠”出来跑步的学生说。 那天,因为扭了腰,成绩一般。回实验室的路上,他向记者解释:“不是为了比赛,主要是锻炼身体。” 数月前,清华新闻网上一篇介绍他的文章在结尾说,他要“去实践自己的理想: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”。 施一公答《南方人物周刊》问 Q: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? A:对生活现状满意,对学术现状不满意。满意就坏了。 Q:对自己今天所达到的成就,有何心得可以与他人分享? A:自信。不是虚张的自信,是表现在所做事情上的自信。这种自信心在你碰到挫折时尤其有用。 Q:对你父母和他们的成长年代,你怎么看?你理解他们吗? A:理解。为什么

(责任编辑:深圳新闻网)

国际新闻

更多>>

民生新闻

更多>>

最新文章

推荐文章

关于我们 | 机构介绍 | 报社动态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 | 招聘信息 | 查询系统
Copyright©2014 http://ww.hbpay.cn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湖北新闻网 企业信息
信息来自网络,如有疑问,联系客处理! QQ:501734467中部崛起B2B为你服务